煤炭熱量測定儀的檢測結果直接關系到煤炭的價值判定與生產安全,而煤炭樣品的復雜性(含雜質多、易吸潮)與設備高頻使用的特性,對操作規范與維護標準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不規范的操作可能導致檢測誤差超差(如水分未除凈導致發熱量偏低),維護不當則可能引發氧彈泄漏、點火失敗等問題,甚至造成安全事故。因此,嚴格遵循操作規范、建立完善的維護體系,是守住數據精準與生產安全的 “紅線"。
在操作規范方面,需重點把控三個核心環節。首先是樣品制備環節,這是確保數據準確的基礎。煤炭樣品研磨后需通過 0.2mm 標準篩,未通過的顆粒需重新研磨,避免粗顆粒影響燃燒完-全度;烘干后的樣品需放入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再稱重,防止樣品吸潮導致重量偏差;稱重時需使用精度 0.1mg 的分析天平,且燃燒皿需提前烘干稱重,避免殘留水分干擾 —— 若樣品含硫量較高,需在氧彈內加入少量蒸餾水吸收二氧化硫,防止腐蝕彈體并確保熱量計算準確。其次是氧彈操作環節,這是安全操作的關鍵。裝樣后需檢查氧彈密封圈是否完好(煤炭燃燒產生的雜質易磨損密封圈),若密封圈出現裂紋或老化,需立即更換;充氧時需先排盡氧彈內空氣(打開排氣閥充氧 30 秒),再關閉排氣閥充至 3.0MPa,充氧時間控制在 1-2 分鐘,避免流速過快導致樣品飛濺;充氧完成后,需將氧彈放入水中檢查是否泄漏,若有氣泡冒出,需拆解氧彈重新密封。最后是儀器校準與環境控制環節,設備需每月用苯甲酸(標準發熱量 26450J/g)進行熱容量校準,若檢測數據連續 3 次偏差超過 0.2%,需立即重新校準;檢測環境溫度需控制在 15-30℃,且波動不超過 1℃/h,避免溫度劇烈變化影響水溫采集精度;同時,內筒水量需每次保持一致(誤差不超過 1g),水量偏差會直接導致熱量計算誤差。
在日常維護方面,需建立 “每次使用后清潔 + 定期專項檢查" 的制度。一是氧彈維護,每次檢測后需立即拆解氧彈,用蒸餾水沖洗彈體內部及電極,去除殘留的煤渣、硫化物(防止腐蝕),并擦干彈體內部水分;燃燒皿需每次使用后清洗烘干,若有殘留焦渣,需用專用毛刷清理,不可用硬物刮擦;氧彈的耐壓檢測需每年進行一次,送專業機構檢測彈體強度,確保高壓下無泄漏風險。二是溫度傳感器與加熱系統維護,每周需用酒精棉擦拭溫度傳感器探頭,去除表面水垢與煤塵,防止溫度采集延遲;每月檢查加熱管外觀,若發現加熱管表面結垢(煤炭檢測用水易結垢),需用檸檬酸溶液清洗,避免加熱效率下降;控溫線路需每季度檢查一次,若發現線路老化、接頭松動,需立即更換或加固,防止短路。三是水系統與設備整體維護,內筒每次使用后需排空并擦拭內壁,每兩周用除垢劑清洗內筒,去除水垢(水垢會阻礙熱傳遞);儀器循環水需使用去離子水,每季度更換一次,防止雜質堵塞管道;設備外殼需每周清潔一次,散熱孔不可堵塞,確保儀器散熱良好 —— 此外,設備需遠離粉塵源(煤炭檢測環境粉塵多),必要時安裝防塵罩,避免粉塵進入儀器內部影響電路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