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優勢
寬量程覆蓋與高精度測量
量程范圍:通常覆蓋0.015μm至3600μm,部分型號可擴展至0.02μm-2000μm或0.1μm-3000μm,滿足從納米材料到粗顆粒的多元需求。
精度保障:采用Mie氏散射原理與正反傅里葉變換光路,結合三鏡頭技術(如傅里葉準直鏡頭、濾波鏡頭、標準傅里葉變換鏡頭)和高密度陣列探頭,確保信號采集密度與準確性。例如,真理光學LT3600 Plus的重復性誤-差<0.3%,Rise-2016型精度達±1%。
全量程無縫測試:避免量程切換誤差,提供連續、準確的粒度數據,適用于多峰分布顆粒體系的復雜分析。
干法分散技術的獨-特性
適用場景:無需液體介質,避免溶劑污染和顆粒團聚,尤其適合對水分敏感、易氧化或難以分散的樣品(如金屬粉末、陶瓷粉末、藥品顆粒)。
分散效率:通過高壓氣流將樣品分散成單個顆粒,部分型號采用紊流分散技術,利用激波剪切效果提升分散效果。例如,ST-GLD98型儀器可測量0.1μm-800μm煤粉,重復性誤-差<1%,滿足燃煤電廠燃燒效率優化需求。
防沉積設計:管道無殘留設計防止顆粒沉積,確保測試獨立性,避免交叉污染,重復測試精度穩定。
全自動化與高效操作
操作流程:實現自動進樣、測量、數據處理及報告生成,減少人工干預。例如,測試速度<1分鐘/次(不含樣品分散時間),顯著提升生產效率。
智能控制:配備觸摸屏或計算機軟件,支持自由分布、R-R分布、對數正態分布等多種分析模式,滿足不同行業統計需求。
維護便捷:結構設計合理,易于清潔光學系統、檢查激光器等,降低使用成本。
多行業通用性
制藥行業:監測藥物顆粒尺寸分布,確保溶出度符合藥典標準。
化工領域:優化催化劑、涂料等原料的粒度控制,提升產品質量。
能源行業:實時監控煤粉、金屬粉末等顆粒分布,指導工藝參數動態調整。
環境監測:分析大氣顆粒物(PM2.5/PM10)的粒度分布,為污染治理提供依據。
二、潛在局限性
樣品適應性限制
易飛揚/團聚樣品:干法分散對細小顆粒(如納米材料)或密度較大的樣品分散效果可能不理想,需結合樣品特性調整分散壓力或預處理。
極-端粒徑樣品:部分型號對超細顆粒(<0.01μm)或超大顆粒(>3600μm)的測量精度可能下降,需選擇專用儀器或濕法補充。
儀器性能邊界
分辨率限制:傳感器數量影響分辨率,通用型號傳感器最多150個,平均分布距離約13.3μm,實際分辨率可能低于10%。
校準與驗證挑戰:傳感器布局固定且缺乏軟件校準功能,需依賴微粒標準物質間接驗證準確性,系統誤差難以完-全消除。
物理意義模糊:激光粒度儀給出的粒徑為等效粒徑,難以溯源至顆粒實際物理尺寸(如體積、投影面積等),對微粉生產工藝指導存在局限性。
操作與維護要求
樣品制備:需對樣品進行干燥、研磨等預處理,確保符合測試要求。
環境控制:測試過程中需避免振動、強光干擾,部分型號對環境溫濕度敏感。
定期維護:需清潔光學系統、檢查激光器衰減情況,長期使用可能增加維護成本。
三、綜合評價
全自動干法大量程激光粒度分析儀以寬量程、高精度、全自動化為核心優勢,成為多行業顆粒分析的首-選工具。其干法分散技術尤其適合對水分敏感或易氧化樣品,而全自動化操作顯著提升測試效率與重復性。然而,儀器在分辨率、校準驗證、物理意義明確性等方面存在局限,需結合樣品特性與測試需求綜合評估。對于追求高效、無損分析的場景(如制藥、能源、環境監測),其優勢遠大于缺點;而對于需極-端精度或特定物理意義溯源的場景(如磨料質量控制),則需謹慎選擇或補充其他檢測手段。